公元前260年,经过长期对峙的秦赵两军终于在长平展开了决定性的一战。赵国主帅赵括率领45万大军发起了猛攻,试图击败秦军,却终究不敌,身亡,赵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为秦国的统一之路铺平了道路,同时也让赵括背上了千古骂名。那么,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典型吗?为何他如此容易上当,轻易陷入白起的包围圈?赵军在长平为何败得如此彻底?他们真的没有胜利的机会吗?今天,让我们回顾这场震撼历史的决战——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魏国、齐国和楚国逐渐衰弱,赵国成了唯一还能与强大的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正在强势崛起的秦国相比,仍显得弱小。不过,赵国的力量在各大诸侯国中算是最强的,至少能对秦国构成一定威胁。从赵国和秦国的历史交锋来看,赵国一直处于不利地位。早在“完璧归赵”事件中,秦国便通过对赵国的强势压迫展现了自己的强大,赵国凭借蔺相如的智谋才勉强扭转了局面。
展开剩余80%秦国知道,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消灭赵国这只“拦路虎”。于是,他们不断试探赵国的底线,公元前261年,秦赵两国的冲突再次爆发。这一年的战斗,秦国首先攻占了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一举夺取了野王,并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王被吓得立刻派人请求秦国停战,答应割让上党作为交换。
赵国趁机接管了上党郡,赵孝成王也高兴地接纳了这片土地。然而,这一举动无疑给了秦国进攻赵国的绝佳借口。秦国立即集结军队,准备进攻赵国。公元前261年,秦军先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迫使韩国放弃了对上党郡的争夺。接着,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入上党,赵军未能抵挡住秦军的进攻,最终不得不撤退。
赵军随后在长平建立了新的防线,试图接应上党百姓。秦军紧随其后,攻势猛烈,长平之战因此拉开了序幕。秦军的王龁与赵军的廉颇对垒,双方的战斗持续了数月。刚开始,廉颇并非完全守势,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但由于赵军在野战中的经验不足,最终还是处于劣势,多次被秦军击败。秦军先斩赵军裨将茄,又击败了廉颇的主力,并攻占了二樟城和光狼城等重要战略点。经过三个月的鏖战,廉颇被迫放弃主动进攻,转而固守阵地。然而,秦军的攻势仍然不减,最终攻陷了赵军的西垒,并斩杀了赵军的两名都尉。
此时,赵军彻底陷入了防守困境,廉颇无奈将兵力集中在主要堡垒,开始坚守。面对这一局面,赵孝成王却表现出焦虑,听闻战事胶着,便萌生了亲自出征的念头。幸好,大臣们及时劝阻他,避免了更大的失败。赵孝成王的犹豫不决显示了他的政治不成熟,如果当时他亲自指挥,赵国的结果可能会更加惨烈。
随着战事陷入僵局,赵孝成王的情绪波动加剧,他开始寻求与秦国的和谈。虞卿坚决反对,他认为赵国已经成了秦国的眼中钉,和谈无望,反倒不如寻求楚国、魏国的支持,联合抗秦。然而,赵孝成王在压力下还是决定派郑朱前往秦国求和。然而,秦国却将这一消息泄露出去,迅速通过宣传使得楚国、魏国等国家意识到赵国已经开始妥协,导致他们停止了对赵国的援助。赵国的孤立无援局面变得更加严重。
秦国则假装接纳了赵国的使者,却始终未撤兵,继续加大攻势。最终,赵国因孤立无援、外交失败而陷入绝境。赵孝成王的求和行为无疑为秦国提供了分化其他国家的机会,使得赵国的处境愈加艰难。
战事发展至此,赵军的防线已经彻底崩溃,秦军的进攻愈发猛烈。赵孝成王迫于形势,决定将所有的主力集中起来,发动最后一搏。然而,秦军通过间谍散布谣言,说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读得很多,非常强大,于是赵孝成王决定将廉颇更换为赵括。赵括虽然学识渊博,但缺乏实战经验,且过于自信,未能识破秦军的计策。
赵括接管军队后,立即轻敌,认为秦军的王龁并非对手,甚至以为白起并未亲临战场。在赵括带领赵军进攻时,秦军通过佯装撤退的策略诱使赵军深入敌营。赵括轻信敌方虚弱,立即追击,结果被秦军设下的包围圈困住,后路被切断,粮草被截断。此时,赵括发现自己中了圈套,仓促构筑防线,但秦军的围攻十分严密,甚至亲自派人封锁了赵军的粮道和后援。
在困境中,赵括试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赵括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总攻,但还是被秦军打败,赵括也在战斗中阵亡。赵军陷入混乱,白起随即执行了“坑杀”战术,将赵军俘虏大部分杀害,仅留下少数人返回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陷入了彻底的败局,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平之战之后,尽管赵国联合楚魏等国击退了秦军对邯郸的进攻,但赵国的损失已非常严重,形势堪忧。而秦国则借此机会,逐步消灭了所有障碍,走向了统一的道路。
从长平之战的过程来看,赵军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秦国的强大国力与高效的动员体系,而赵国的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时间的对峙。即便赵孝成王采取了拖延战略,也未能避免赵国的覆灭。赵括虽然有责任,但其最终失败更多源于赵国的整体弱势,和赵孝成王一系列不明智的决策。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资金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