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青年服务国家 强师筑梦未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故事”征集令面向全体实践团队征集实践活动中的动人瞬间与深刻感悟。每一次历练都铭刻着北师大学子成长的足迹,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闪光的时刻!
“育梦云岭间,协力护心田”——教育学部育云队在云南省施甸二中开展“身心护航·健康成长”系列活动
近日,教育学部育云实践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开展了“身心护航·健康成长”系列主题活动,以心理健康文化节、“Free Hug”活动、心理健康小班课、烦恼回信等活动形式,将心灵成长的养分悄然注入每位学子心田。
多元互动润心田
主办“梦艺心航·育心成长”心理健康文化
育云队主办了主题为“梦艺心航·育心成长”的施甸二中第二届心理健康文化节,在其中设置了“oh卡体验”“一圈到底”“信任坐”“手工串珠”和“拼贴诗创作”五大摊位,让学生们通过肢体表达、艺术创作等形式释放情感,在游戏化与沉浸式的体验中收获共鸣。
展开剩余92%心理健康文化节系列活动
温暖拥抱蓄心能
“Free Hug”(自由拥抱)开启“心晴天”
育云队三名队员穿上玩偶服,化身可爱的心灵使者,进行“Free Hug·心晴行动”。起初,学生们还有些拘谨羞涩,但当毛绒伙伴们主动张开双臂示意拥抱时,羞涩便逐渐化作勇敢奔赴,真诚与热烈的正能量在校园里流淌开来。
“Free Hug”活动
笔尖对话解心忧
197封烦恼回信护航成长之路
为更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内心想法与需求,育云队面向同学们开展心理健康小班课,并收集同学们的烦恼信件,于两天时间内完成了197封烦恼回信。在信中,队员们从朋辈角度给出了应对各种烦恼的建议,用温暖文字抚慰青春迷茫。学生们收到回信后纷纷表示,他们将如信中所说的那样学会关注自我、拥抱希望,以更积极的心态奔赴成长之路。
以人生观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小班课
书写并密封好的197封烦恼回信
此次“身心护航·健康成长”系列活动用暖心互动与真诚陪伴守护了青春成长,愿这些天播撒的“心”希望,能鼓励施甸二中的学子们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活,以更坚定的信念追寻热爱!
心理健康文化节活动后师生合影
九重屋前忆烽火,熊畈热土印初心——哲学学院“京潮桂涌”实践队走进熊畈村
七月,哲学学院“京潮桂涌”暑期实践队深入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熊畈村,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初心使命。
01
见证振兴缩影,追寻英烈忠魂
实践队成员首先探访了由废弃小学焕新而成的“科技小院”。小院的老师详细介绍了其如何从单一校舍,蝶变为服务村民的综合空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一组展现工农红军英勇冲锋的浮雕肃立在院内。这里安葬着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二十八位烈士及四位抗战重伤殉国者。肃穆的石碑与常伴的鲜花,无声传递着人民永恒的缅怀。
“科技小院”内工农红军英勇冲锋的浮雕
“科技小院”内鲜花簇拥的烈士墓
02
铭记乡土根脉,赓续红色基因
熊畈村村史馆紧邻小院,入口处的泥土地,彰显着村民“生活与历史皆从土地生长”的朴素信念。馆内陈列着由村民捐献的丰富实物,从古老源流、抗战将领熊斌事迹,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印记,清晰勾勒出村庄的变迁长卷。馆藏尽头,视线豁然开朗,大片田野与“未来田园”的远景交融,昭示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希望。
实践队成员于熊畈村村史馆前合影
03
触摸历史伤痕,感悟先烈精神
实践队还前往探访承载厚重历史的九重屋。这座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古建筑,是鄂赣文化交融的见证,更在革命烽火中刻下不朽印记——新四军领导人陈少敏曾在此指挥战斗。步出古宅,布满弹孔的残墙赫然在目,诉说着当年夜战的惨烈,队员们无一不对革命先辈的顽强肃然起敬。
九重屋外布满弹孔的残墙
此次红色寻访,实践队成员以脚步丈量热土,在历史的回响中,更深刻体认到守护当下安宁、创造未来幸福的时代责任。
九载星光路,渝爱暖童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E·love渝爱同行”暑期实践队续写爱心庄园的夏天
2025年7月13日,山城暑意正浓,外国语言文学学院“E·love渝爱同行”暑期实践队第九次如约抵达重庆市爱心庄园。这支跨越千里的队伍,怀揣九年不变的初心,为庄园的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个学业筑基、心灵守护的独特夏天。
开营仪式后合影
01
分层深耕,筑基学业
面对1-9年级不同学情,实践队实施分层教学,做到量身定制、因材施教,巧用趣味游戏与情景模拟,着力为每个孩子构建清晰的知识图谱,点燃学习兴趣、筑牢知识根基。
课堂剪影:多彩基础课程
02
守护心灵,点亮心灯
针对孩子们特殊的情感需求,队员们精心打造10大主题心理健康课程,优化传统授课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游戏等活动营造安全表达空间。在队员们的引导下,孩子们更懂自己、更敢表达,梦想的嫩芽悄然萌发。
课堂剪影:兴趣课和心理课
小朋友们在“梦想调色盘”上涂画自己的未来
03
朝夕相伴,以爱暖心
支教过程中,队员们始终坚持“用心陪伴,以真心助力成长”,从课上的倾听到日常的问候,队员们敏锐捕捉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孩子们一句“明年还来吗?”的期待,正是对这份温情陪伴最真实的回应。日复一日的相处,如细雨浸润心田,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的力量。
队员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
九年接力,初心如磐。从分层教学中锤炼技能,于心灵守护间传递温度,在朝夕相处里读懂童心——当夏日的旅程暂告段落,“渝爱同行”的星火却永不熄灭。它点亮了孩子们前行的微光,也镌刻下北师大学子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坚实足迹。这份爱与责任,将在时光长河中继续奔涌,温暖彼此,照亮远方。
结营仪式后与小朋友们的大合照
铁线铸魂 春城赴约——党委学生工作部“红色中国,青春之声”昆明实践队踏寻抗战精神密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昆明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枢纽,曾是国际援华物资的“输血管脉”,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坚韧意志,更彰显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2025年7月10日至7月15日,“红色中国,青春之声”昆明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省昆明市开展为期五天的红色宣讲研学实践,感悟新时代与抗战精神的共鸣。
实践队在昆明西山
7月11日,实践队前往昆明西山参观聂耳墓和聂耳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砥砺精神品格。在聂耳纪念馆里,大家通过阅读观看《聂耳日记》等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深入了解了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感受到他对音乐救国的执着追求,以及为争取民族自由解放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实践队参观聂耳墓和聂耳纪念馆
7月12日,实践队先后参观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并观看云南人民革命斗争主题展、中国远征军主题展等展览,感悟抗战精神。队员面向游客开展微宣讲并进行微宣讲视频录制,用青春话语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实践队成员在抗战胜利纪念堂博物馆前进行微宣讲
在中国远征军主题展,实践队员开展“铭记滇西抗战史·传承远征军精神”专题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观展、数字化互动及微宣讲等形式,深切感悟云南在抗战中的特殊贡献。
实践队员有感而发,给小战士送糖:
“要是那个时候小战士口袋里有糖,这一路就没那么苦了吧”
7月13日,实践队员前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及闻一多故居开展研学宣讲活动,深度体悟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使命担当与闻一多先生“红烛精神”的时代价值。
实践队在西南联大旧址的合影
实践队在闻一多故居的合影
通过此次红色宣讲实践,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入理解了抗战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立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行走的课堂:童年足迹丈量是何庵文脉——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梦·强师行”至美行支教队
近日,“中国梦·强师行”至美行支教队带着云南巍山的孩子们探访是何庵。烈日当头,盟石小学四年级的60名学生背着书包,提着垃圾袋,穿过巍山山塔村,踏上蜿蜒的山路,徒步3公里,寻访深藏山间的何庵古迹,以童年的脚步丈量尘封的历史。
是何庵和盟石小学之间的山路
课堂早已播下求索的种子。当老师引出何庵这一课题,学生们全都安静地听着百年是何庵的故事,听着文武双全的陈佐才“不顶清天,不践清土”的故事入了迷。在老师的讲述下,学生们不断提出他们想探索的问题:“这位陈佐才将军究竟是怎样的人?”“陈佐才的后裔陈立中爷爷为何这么多年坚守在此?”“是何庵如何躲过风沙保存至今?”……这些鲜活的问题被一一记录,组成待解的实践清单。
队员讲授是何庵历史和调研方法
崎岖山路挡不住求真的渴望。在陈佐才第十五代后裔陈立中先生身边,小采访员站起采访陈爷爷,小记录员们围坐,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问题的答案。陈爷爷讲述了陈佐才不愿妥协于清朝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用巍山话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爱国!爱国!”陈爷爷讲述了他保护是何庵的故事。他从1988年义务来到这里修缮、整理诗集,还为此弄伤了3根肋骨。他说:“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保护好是何庵!”随后,小学生们参观了是何庵、陈佐才石棺和诗亭,每一处亲临的痕迹都让古老历史真切可触。
学生采访陈立中先生
陈立中先生给学生讲故事
归来后,是何庵的故事与精神流转成笔下的字与画。学生将山上所见、老人的口述与石棺庙亭精心绘制,铺展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是何庵的历史脉络在纸页上重生,是何庵的精神在孩子们的手心流动。
学生作品
当学生以脚步丈量、用心灵倾听,文化传承的薪火便在他们躬身实践的间隙悄然接续。以行求知,以心传文,这堂行走的课,映照了新一代对过往的虔敬,更昭示着未来守护的担当。
2025年“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故事”征集活动持续进行中,快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实践团队的精彩瞬间吧!
查看征集要求
编辑丨刘知蒙
审核丨安利利 张思原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资金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