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公羊传》中,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这句话讲述了春秋时期齐襄公的复仇故事。
周夷王是西周的第九任君主,他在位时,正值周朝衰落,许多诸侯不再尊敬天子,有的甚至不前来朝贡,诸侯之间的战乱也愈发频繁。齐国的国君齐哀公便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齐哀公在位时荒淫无度,专宠女子,导致他的名声极为恶劣。《毛诗正义》记载:“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其不尊天子的行为,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愤怒。
纪国国君在周夷王面前献策,说齐哀公对周天子不敬,建议将齐哀公处决,借此警示其他诸侯。周夷王听从了纪国君的建议,决定把齐哀公当众烹杀,震慑其他不敬天子的诸侯。这一事件促使了齐襄公的复仇行动,齐襄公继位后便以“为九世祖报仇”的名义发动对纪国的战争,并在鲁国的调解下与纪国达成和解。
当时,鲁桓公是鲁国的国君,他的妻子是齐襄公的妹妹——春秋时期的美女文姜。文姜在嫁到鲁国前,曾与齐襄公有过一段隐秘的关系。为了避免丑事传扬,齐僖公将文姜远嫁给鲁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文姜和齐襄公再次重逢,旧情复燃。文姜回到齐国后,兄妹二人不再避讳,甚至毫不掩饰地进行私情,鲁桓公得知此事后心中愤怒,但因地位悬殊,不敢公开与齐襄公对抗。
展开剩余80%鲁桓公只能向妻子发泄怒火,指责她不守妇道。文姜感到委屈,便前往哥哥身边哭诉。齐襄公听到妻子受辱,决定亲自为妹妹报仇。他邀请鲁桓公赴宴,借酒灌醉他,将鲁桓公秘密处死。鲁国使者前来找齐襄公讨公道时,齐襄公毫不犹豫地将鲁桓公的死托付给公子彭生,最终彭生被交给鲁国以平息事端。鲁国虽感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杀害鲁桓公后,齐襄公长期占有文姜,文姜再未回到鲁国。几个月后,齐襄公又在卫国召开诸侯会盟,期间他再次遇到了曾与自己有过恩怨的郑国国君郑子亹。年轻时,郑子亹和齐襄公曾发生过争斗,虽然当时双方只是公子,但心中的仇恨早已积累。
几十年过去,双方已不再是单纯的年轻公子,而是各自为君的诸侯。郑子亹在卫国会盟时未向齐襄公低头赔罪,这令齐襄公十分愤怒。他决定报复,派甲士埋伏在路旁,趁郑子亹经过时将其杀害,郑子亹的大臣高渠弥也被五马分尸。这一事件被《左传》记载:“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
齐襄公的暴行逐渐引起了身边亲近之人的不满,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公孙无知,他是齐襄公的堂兄弟。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曾宠爱公孙无知,给他与太子的待遇,这令齐襄公心生嫉恨。齐僖公去世后,齐襄公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削减了公孙无知的待遇,激起了公孙无知的愤怒。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派遣大臣连称和管至父驻守葵丘,并约定在次年瓜熟时节更换驻守人员。但次年,齐襄公食言不履行诺言,连称与管至父愤怒不已,于是他们联合公孙无知策划发动政变。连称的堂妹是齐襄公的后宫妃子,虽然地位低微,但她被公孙无知收买,向其泄露了齐襄公的行踪。
公孙无知趁齐襄公外出打猎受伤期间,悄悄潜入宫中并决定发动政变。然而,齐襄公早已设下陷阱,忠诚的侍卫费及时反应,将齐襄公藏匿起来,并准备抵抗政变者。最终,公孙无知破门而入,击败了宫中的侍卫,找到了齐襄公。齐襄公虽然试图藏匿,但终究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齐襄公的死,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但很快被齐国大夫所杀,最终,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被立为新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汉武帝曾评价:“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齐襄公复仇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但这份仇恨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国家之仇。若仅仅是私人恩怨,《春秋》或许不会特别提及。然而,齐襄公虽然为国报仇,却未能专注于国家治理,反而因私怨私情多次作出极端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齐襄公的死亡可谓是自取灭亡,背离承诺、暴虐亲属、与公族成员争权斗利,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历史常常告诉我们,骄傲与极端的行为终会自食其果,正如古人所说:“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资金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