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五大时期之一,但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实属珍贵。
与战国时期的竞争激烈相比,春秋时期的局势相对平稳。在礼乐逐渐崩坏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并未爆发过多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一阶段,齐、晋、宋、秦、楚五国互相争霸,被后世称为春秋五霸。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们都曾做出过许多流传千古的壮举,至今仍享有盛誉。
礼乐的崩坏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三家分晋”的事件,战国时期便随之而来。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曾经有一位极具才能的君主,他在政治智慧和治理上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是他早逝,春秋时期的延续不仅会更久,战国时期的局势也会变得复杂得多。
这位君主究竟是谁?他的才能有多么卓越呢?公元前573年,晋国的首都热闹非凡,众臣在城墙上翘首以待,恭迎一位少年的到来,这位少年便是晋悼公!当时,他刚满14岁,尽管年纪尚轻,但对于国家的局势他却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明白自己成为国君的原因在于年轻且无背景,容易被他人操控。
晋悼公不愿意成为他人摆布的傀儡。他通过众臣,察觉到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对自己恭维的栾书。正值即位之日,晋悼公的处境非常艰难。若在此时表现出怯懦,未来将难以有所作为;而若过于强硬,可能连明天都活不下去。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晋悼公却毫不畏惧,毅然站起对众臣进行训斥!他坦言自己不过是一位流亡的公子,原本并不奢望能够回国,更不想担任国君,既然已成为国君,群臣就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若众臣想把他当作傀儡,那不如直接换人,他绝不想重蹈前任君主被杀的覆辙。这番言论令晋国朝堂震惊,众臣自然不敢当面反驳,只能答应他的要求,毕竟弑君的后果不容小觑。
就这样,晋悼公在登基的第一天便展现了自己的魄力,确立了威严。为什么晋国的群臣会选择这样一个难以控制的君主呢?难道晋国的上一任君主真的被权臣所害?
晋悼公出生于公元前586年,姓姬名周,当时的人更习惯称他为孙周。孙周是晋厉公的侄子,并非王氏的嫡系后裔。他从小聪明过人,性格沉稳,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他未来必定有所成就。因为出身较为普通,他在幼年时便被晋厉公送往周朝的都城做人质。
当时的周王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已失去了真正的权威。周王朝的彻底覆灭是在战国时期,那时,国家间的斗争和混乱司空见惯。孙周在洛邑做人质期间,学习了严谨的周礼。这些礼法在春秋时期渐被忽视,但长期的磨砺为他的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础。在周王朝的影响下,孙周在年仅十岁时就因博学而受到王室的宠爱,似乎注定要成为一位学者。
命运的安排往往令人无法预料。在孙周展现才能的晋国都城却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公元前273年,晋国的上卿栾书发动政变,悄然杀死晋厉公,晋国陷入了混乱。群臣讨论后决定立一个更易控制的君主。
经过一番寻找,他们最终选择了孙周,主要是因为他无背景且年幼,易于操控。孙周的才华也确实足以担任国君。晋国的群臣未曾意识到,他们眼中的“绵羊”,其实是一头“豺狼”!
翻盘并非易事,尽管吓唬栾书不算太难。晋悼公在面对栾书的压力下,展现了超出年龄的智慧。他深知官场的相互保护,因此直接削弱栾书的势力,通过周密的布局和高超的策略,逐渐削弱了栾书的权力。
这样的举动难免激起栾书的反击,因此在行动之前,晋悼公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结构,将六卿增设为八卿,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经过一系列措施,朝堂权力重新恢复平衡,栾书失去了反击的能力,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内政稳定后,晋悼公开始减轻国内赋税,缓和底层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一举措间接促进了粮食增产,百姓对国家的忠诚也随之加强。在外交上,晋悼公联结小国,向另一霸主楚国施加压力,楚国在不利的局势下,迅速对宋国发起进攻,试图阻止其与晋国结盟。在晋悼公的指挥下,楚国以失败告终,连郑国也丢失。在与晋国的激战中,楚国逐渐陷入困境,国力大损,无法再北伐。
由此,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无人能敌。晋悼公未及完成他的霸业便因病去世,享年仅29岁。去世后,晋国的群臣拥立其儿子晋平公继位,时年仅10岁,远不及其父的能力,迅速被旧六卿架空,晋国再度回到昔日的模样。曾经强盛的晋国再也无法崛起,最终灭亡,而晋悼公則成为了晋国覆灭前最后一位霸主。
炒股资金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